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人生開始于舒適圈的盡頭
提及大熊貓,在大家的條件反射里,“憨態可掬”、‘悠然自得’、“萌寵”是最契合它的標簽。所以長此以往,在人們的意識中,熊貓,好像本該如此。但其實,熊貓的先輩們曾被列入十大猛獸之一,其戰斗力一點不輸野生熊。
那么問題來了,是什么原因讓曾經的十大猛獸退化到現在的萌寵狀態呢?是過于舒適安逸的環境。
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,讓野生動物逐漸失去繁衍的生存空間,進而導致熊貓也走上了即將滅絕的道路。而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,人類人為地為它們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圈,讓熊貓的戰斗力在這種沒有競爭、威脅與戰斗磨礪的圈子中逐漸蛻化,最終淪落為萌寵。
這種現象不僅僅體現在動物界中,更是體現在更高階的人類圈中。所以才有“如果你愛一個人,就拼命地鞭策他,如果你恨一個人,就拼命地寵溺他”,“人生開始于舒適圈的盡頭”。古今中外,此番名言,比比皆是。
面對工作 制造小緊張
那么這被人類文明所詬病的“舒適圈”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存原則呢?其實舒適圈的概念是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的,意思就是在一個人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中,圈子中有熟悉的人、環境、生活方式、工作方式、事情、收入等等,讓人感覺很愜意、舒適。畢竟,不是誰都愿意付出相應的認知成本。
誠然,舒適圈是讓人感覺幸福的,但是,也是縱容我們褪下武裝的毒藥,可以想象,如果長期呆在舒適圈中,不愿意勇敢邁出那一步,沒有居安思危的思想,久了,也就探索與感知不到圈外的東西了。
社會在不斷發展、知識在不斷更新、思想在不斷進步,不勇敢地邁出一小步,去來點小刺激的話,一個人即使再經韜緯略,終究會在大環境與自我的縱容下退化。
所以,作為高階動物的我們,應該時刻準備跨出舒適區,來點小緊張,適當地磨一磨我們的“爪牙”,讓自己保持戰斗力,生活上這么做會讓我們生活豐富多彩有意義,工作上這么做會讓我們緊跟潮流,延緩被踩踏或拍在沙灘上的時間。
對于工作,最有效的小刺激,個人認為就是要經常性地為自己創造一些緊張感。且緊張感必須保持一個合適的“度”,這才是來點小刺激的真實意圖。這個度存在于高度緊張和完全放松之間。
>>>>>
激發潛力 提升效率 /
正如瑞士鐘表匠布克1560年在游覽金字塔時,所作出的結論:“金字塔這么浩大的工程,被建造得那么精細,各個環節被銜接得那么天衣無縫,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懷有虔誠之心且有藝術追求的自由人。難以想象,一群有懈怠行為和對抗思想的奴隸,絕不可能讓金字塔的巨石之間連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進去?!边@個結論已被當今的考古發現所證實。再則,作為組織成員的我們如果擁有這種緊張感,于公司而言,是一種積極的力量,也是我們打造優秀組織的關鍵要素。員工應自己主動來點小刺激,公司也應經常性來些小刺激,相互呼應,在這種機制下,員工因為來自公司的各種管理小刺激的作用力,為應對這種作用力自身產生適當焦慮、恐懼、不適、焦躁等,而保持適度的張力,激發自身的能力與潛力,提升個體工作能力與效率,從而提升績效與效率。這實際上是壓力、張力與績效相互轉換的過程。
小刺激應無時不在,一刻不停,這也是個人及公司保持活力的“興奮劑”。各位是否發現了這么一種現象,越是優秀/發展快的企業,緊張感無處不在。對于他們的企業家是緊張感滿滿的,沒有懈怠與安逸,因為他們明白“唯有惶者方能持久存在”。對于他們的員工來說,也是充滿緊張感的,時刻關注自身知識、技能、經驗的更新換代,因為他們明白另外一個道理“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”。
跨出舒適圈 來點小刺激 /
那么作為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緊張感呢?
我覺得,作為公司來說,應首先有戰略意識,在滿足現狀業務發展的同時,從更長遠的角度進行戰略規劃與布局,同時,內部管理上要經常性自我批判,不斷革命。同時,公司也應不斷創造適度的緊張感氛圍,這種氛圍不應是來自高壓強權的緊張感氛圍、來自上級“一唬、二吼、三罵”似的緊張感氛圍等,而是來自于文化、制度、機制與管理的綜合刺激,才能具有持久性、整體性與可持續性。
作為員工的我們來說,亦應時刻反省自我的知識、技能等能跟上知識、技能發展變化的步伐,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更新的意識,以陳舊的思想看待發展的問題就會出現認知與判斷的誤差,就會產生矛盾。
所以,跨出舒適圈,來點小刺激,是既有現實意義,同時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選擇。
>>>>>